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加快推广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

发布时间:2024-03-02 来源: 宁夏政协网 作者:佚名

  

  

  民革宁夏区委会反映,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塑料的使用量是半个世纪前的20倍,预计未来20年内塑料的生产量和使用量还会再翻一番,白色污染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

  

  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仍大量存在。大部分发达省市已经开始逐步推行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以最常见的塑料袋为例,已经要求商家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和无纺布袋,全面替换不可降解塑料袋,若不遵守将会受到行政处罚。2023年初,上海吉野家浦东食品城店因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被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万元。但在相对偏远的农贸市场、小型餐饮业,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仍在大量使用。

  可降解塑料制品目前价格较高。仅从原材料来看,可降解的原料比原来普通塑料贵2倍多近3倍。再从市场终端来看,以部分中高端超市为例,其提供的完全可降解塑料袋最低价格已经达到了0.5元/个至1.5元/个,是普通塑料袋0.2元/个至0.3元/个的数倍。作为消费主力的普通工薪阶层,对价格相对敏感,较高的价格进一步加大了可降解塑料袋的推广难度。

  为进一步减轻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把我区打造绿色生态宝地,民革宁夏区委会建议,完善政策制度,强化职能监管。将塑料污染防治纳入相关地方性法规。制定并动态更新塑料制品禁限目录,落实好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绿色包装研发生产、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投放运营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实施企业法人守信承诺和失信惩戒,将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列入失信记录。严格监督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流通上的使用,强化商家塑料污染治理的自律性。加强对商超、宾馆和酒店等场所的日常监督检查,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水杯、垃圾袋等塑料制品,其中对城区及城乡接合部、乡(镇)和农村地区的集贸市场,分阶段逐步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整合监管机构,明确权责,确定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负责部门,从而改变其执行中多头监管状况,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多管齐下、通力合作的强力综合整治态势。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强化职责落实。扎实做好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塑料污染治理各项目标。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在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通过设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装置,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竹浆纸一次性杯子餐具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在集贸市场建立购物袋集中购销制,推广生鲜产品使用可降解包装膜(袋)。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电商、外卖等平台企业入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并将执行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支持企业采用股权合作、共同注资等方式,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回收体系。规范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置,降低塑料垃圾填埋量。

  持续投入研发,提升替代品质量。持续在可降解塑料制品研发上投入资金与精力,不断提高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韧性度、热稳定性、强度、延展性等技术指标,不断降低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价格和成本。不断优化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降解工艺,把对环境的污染和负担降到最低,为下阶段的全面推广与应用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公众“限用”的自觉,切实转变人们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观念和习惯。充分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组织开展禁塑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做好对控制塑料污染政策的解读,不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对环保替代包装用品的知晓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限塑禁塑氛围。

  


原文链接:http://www.nxzx.gov.cn/zxgz/sqmy/sqmydsyjwyh/202402/t20240228_84110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