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越超:做中国自己的包膜控释肥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山东省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杨越超团队“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顶天立地’做科研,希望我们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都能够走进田间地头,让老百姓受益。”杨越超高兴地说。
20余年来,杨越超潜心新型肥料创制与工程化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研发肥料新产品10余种。这些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料的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与应用到我国主要肥料生产企业,引领了行业发展方向。
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
“‘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是一种什么肥料?有什么特性?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应用?”
面对记者的提问,杨越超解释说:“简单地讲,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就是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给肥料全身包裹上一层高科技可降解的衣服,包裹得严实,但又不是完全密封,它可以根据作物需要,有控制地释放养分。”
据介绍,包膜控释肥最早由国外研发,主要应用在花卉、草坪上,膜材全部来自石化产品。以石化产品做膜材,肥料虽然有控释效果,但缺点很突出:一是膜材价格高,二是可能会对土壤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三是资源不可再生。尽管如此,其关键核心技术还都掌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手中。
为做中国自己的包膜控释肥,杨越超毫不犹豫放弃了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进行控释肥料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一开始,科研团队应用的材料是废弃的蔬菜大棚膜和塑料泡沫。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第一代包膜控释肥在金正大集团生产。
2011年,一直在研究生物基材料包膜的杨越超,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发现,当地有公司利用甘蔗渣制作防腐木。受此启发,回国后的杨越超,立即开展相关生物基材料制备控释膜材的研究。“这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此后我们还尝试了很多生物基材料,包括当废品处理的快递纸盒、各种作物秸秆、废弃的食用油等。”杨越超说,“过程很艰辛,也很复杂。”
经过不断攻关,2015年,杨越超团队终于克服了生物基材料成膜难、疏水性强、致密度差、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发出生物基材料包膜和相应的控释肥。近年来,这些成果转化到国内多家肥料生产企业,累计技术转化经费2100余万元,建成产业化生产线8条,相关产品出口到19个国家和地区,新增总经济效益95.99亿元,加快了我国生物基材料包膜缓控释肥生产的步伐,多项研发领域在国内外处于领先位置。
“肥料被誉为粮食的‘粮食’,它对于确保我们能够牢牢掌握自己的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杨越超为能够为中国肥料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无比自豪。
“中国肥”就是让农民得实惠
山东鱼台县大米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然而,前几年当地农户遇到难题:用能机械化种植的直播稻替代原来人工育苗、插秧的水稻后,接近收获时常大面积倒伏,大米也不如以前好吃了,卖不上价。
杨越超自幼在农村长大,深刻理解农民获取收入的艰辛。他主动联系了当地农民和种业企业,共同探讨问题的根源:“不当的肥料使用是问题之一。直播稻的生长周期较短,但农户仍旧沿用传统方法,大量施用氮肥以追求高产量。这虽然提高了产量,却损害了稻米的口感,并导致稻株基部生长过快,变得细弱,容易发生倒伏。”
“杨老师您能帮我们研发合适的肥料吗?”面对山东润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宪民的请求,杨越超爽快答应了。
从包膜到肥料配方,杨越超带着团队逐一摸索,用5年时间做出了直播稻专用缓控释肥。“播种时施一次肥就行了,成本低了,不倒伏了,好吃了,亩产还提高了8%—20%,在第三届中国龙虾节优质稻米品种评选比赛获第一名。”张宪民喜笑颜开。对此,杨越超也感到非常欣慰。
近年来,杨越超成功研发了一种专用于盐碱地的水稻肥料。该肥料已在东营的数十万亩水稻田中得到应用,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因使用不当肥料而加剧盐害、降低出苗率的难题。
如今,缓控释肥在欧美国家仍属于“贵族肥料”时,中国已在大田作物中大面积应用,成为了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利器”。
共富路上的“统战人”
作为无党派人士、山东农业大学欧美同学会会长,杨越超潜心科研的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强科技界与农业界的交流合作。他心系社会、关注民生,积极参加考察调研,深入了解农业一线的需求和困境,通过撰写提案、调研报告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省政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民主监督”协商会议上,杨越超以“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问题”为题,深入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共性问题。
“开展关键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数据调查、提供化肥农药施用的最优技术方案、制定重点区域农药和化肥限量标准、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发展活力……”杨越超不忘初心、牢记己任,始终心系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将向规模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适应农业发展新趋势,新型肥料研发也要与时俱进,我们的研发永远在路上。”杨越超表示,“未来,将继续在研究‘中国肥’的道路上拿出更多‘中国方案’,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2343/202411/6e0d029e-f1c4-4015-b8f4-5d9cc126447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水环境保护的坚守者——记上海市政协委员尹大强
最新加入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25-01-07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25-01-06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25-01-03
- 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25-01-02
- 民盟宁夏区委会召开 入盟...24-12-31
- 足够重视起来 切实行动起...24-12-31
- 自治区政协围绕“激发企业...24-12-31
- 刘宁出席年轻干部代表座谈...24-12-31
- 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座谈...24-12-31
热门资讯
-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20-05-14
- 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聚...20-04-23
- 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巡...20-11-16
- 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出...20-05-14
- 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20-05-14
- 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营...21-01-07
- 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书...20-05-14
- 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文...20-04-23
- 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