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助推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二)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谢晓东常委的发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呈现。四川是非遗资源大省,现有联合国非遗代表性项目8项、国家级153项、省级113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个。但四川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仍存在短板,为此建议:
一、统筹协调,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工作机构。在建立协调机构的同时,各市(州)文旅部门设立相应的非遗科和非遗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全面负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规划、实施、监督及评估。二是建立协同机制。建立非遗保护传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三是建立督察制度。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日常检查督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统一监管。
二、夯实基础,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支撑体系。一是健全非遗项目管理制度。定期组织非遗资源普查与调查工作,对非遗项目分级分类进行全面记录与整理。建立非遗档案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管理。二是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科学设置认定标准,探索集体传承制度,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对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培训力度,鼓励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建设非遗展示馆。落实《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各市(州)建立独立运行、功能完善的非遗展示馆,为公众提供直观、生动的非遗体验空间。
三、活化利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一是推进非遗体验大众化普及。把数字化赋能作为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数字化呈现。二是推进非遗元素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各类非遗传统技艺及文化内涵,推动非遗元素融入旅游、演艺、体育和康养产业发展。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创新性发展。利用“互联网+”做好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四是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开发。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类建筑的保护性修复与活化利用,既要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也要注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非遗元素的有机导入,真正让根植于巴蜀大地上的非遗活起来。
(发言人系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广元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傅宗洪常委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四川现有国有文艺院团门类齐全、作品丰硕,涵盖歌舞、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繁荣四川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还存在体制机制不顺、人才储备不足等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
一、明确功能定位,分类推进一团一策的改革新路径。一是强化公益一类的“公益性”。转为保护传承机构的公益一类国有文艺院团,要以服务基层群众为主要任务,更多承担政策宣传等工作。二是激活公益二类的“市场性”。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公益二类文艺院团,要探索“院团+企业”合作模式,实现项目共建、人员共养。三是壮大民营企业的“主体性”。已转企改制的院团,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自我发展动力。
二、顺应时代需求,创作更多群众喜爱的文艺新产品。一是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大对川剧等地方特色剧种扶持力度,讲好四川故事。二是不断强化市场导向。引导文艺院团强化市场意识,创作一批内容鲜活、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突出融合发展导向。鼓励文艺院团用好各类传播渠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小剧场+研学”等新业态,不断提升舞台剧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激励引导,培育一批一专多能的文艺新人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储备。与高等学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持续开展“名师带徒”行动,形成名师带高徒的良性育才机制。二是加大人才引进交流。通过特聘等方式吸引更多国内一线文艺领军人才加入文艺院团,允许文艺院团对高层次人才等实行协议工资等分配方式。三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探索文艺院团职称评聘改革,打破院团优秀人才职业晋升瓶颈,建立文化艺术领域荣誉表彰制度等。
四、转变投入方式,激发院团持续发展的内生新动力。一是转变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模式,支持文艺院团发展,帮助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二是转变收入分配方式。探索新的分配模式,对高端人才实行薪酬动态调整。三是转变社会投入方式。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等方式支持文艺院团发展。
(发言人系南充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南充市委会主委)
激活多样化个性化的“安逸走四川”
——杨维清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的发言
当前,如何应对“AI+文旅”融合所带来的技术冲击、算力支撑等问题的挑战,把握文旅产业所面临的机遇,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安逸走四川”文旅定制服务产业体系,是亟须探讨的问题。为此建议: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升“AI+文旅”深度融合的科学性。一是开展全省范围内的文旅资源普查,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文旅资源进行精细化分类、标注和编码,建立涵盖自然景观、历史遗址等在内的综合性数字档案库。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构建“AI+文旅”发展生态。出台专项政策和资金扶持计划,推动设立“AI+文旅”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三是充分发挥西部算力中心优势,为“AI+文旅”深度融合提供强劲引擎。建设全省“AI+文旅”算力调度平台,制定调度触发条件和调度规则,设定算力评估标准,建立清单管理机制,按照业务对网络时延性的不同要求,使用相应的算力资源。
二、开放场景、激发活力,提升“AI+文旅”深度融合的多样性。一是加大景区“AI+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支持行业协会牵头,联合景区、博物馆等文旅单位与科研、技术服务单位联合建立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制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二是形成一批多样化、个性化的“AI+文旅”爆款项目。支持“AI+文旅”项目深度开发应用,鼓励文旅企业和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文旅产品和服务,增强文旅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AI+文旅”工程。借助AI新型科技手段,提炼主题文化,打造充分体现“安逸走四川”魅力的产品IP和热门项目。
三、未雨绸缪、规范建设,提升“AI+文旅”深度融合的安全性。一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针对四川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特点,对重点地区的文化、旅游数据集进行官方认证,避免文化误读和误解。出台大模型数据集建设标准指南等,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二是加快文旅数据市场化、规范化建设。明确文旅数据的权益归属、定价和交易原则,为数据要素的价值实现提供法律保障。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旅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形成数据要素流通政府“发力”、市场“给力”的良好局面,提升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发言人系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
高水平城市文旅IP赋能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
——陈朗常委代表民进四川省委会的发言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四川虽然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但各地文旅IP建设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叫得响、有分量、标志性的文旅IP相对较少,头部IP的生命力也需要持续培育。为此建议:
一、提升四川文旅IP工作的观念认知。提高对文旅IP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以文旅IP的创建和提升作为塑造形象、激活发展的切入点,将文旅IP的落地和发展作为扩内需、促消费的着力点。在深入研究阐释本土特色文旅资源的基础上,推动文旅资源转化为出圈出彩的文旅IP,开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
二、重视四川文旅IP发展的区域协同。以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牵引,构建四川文旅IP矩阵,打造文旅IP品牌集群。建设四川文旅IP培育梯队机制,推动有竞争力的头部文旅IP持续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城市文旅IP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功能协同。创建四川文旅IP高质量发展指数体系,鼓励创先争优。建设省级文旅IP资源公共平台,打造四川文旅故事的传播新平台。
三、创新四川文旅IP运营的体制机制。成立四川文旅IP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强化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推进城市文旅IP法规立法工作,明确相关主管部门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推动文旅IP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置,快速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IP。统筹推进四川知名文旅IP相关商标、字号等保护工作,严厉打击违法侵权行为。
四、强化四川文旅IP开发的人才培养。设立省级文旅IP研究中心,根据政府和产业发展需求,完成编写四川文旅IP建设蓝皮书、论文专著等职能。整合相关高校学科专业资源,构建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互为补充的文旅IP资源开发人才培训体系。加强“文旅IP进市(州)”的专题培训、行业交流等,形成有利于文旅IP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五、提升四川文旅IP宣传的位势能级。全面提升四川文旅IP在国际国内的竞争优势,赋予四川文旅IP以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追求。鼓励各市(州)以产业化方式打造多元化业态,培育形成以文旅IP为内核的创意产业集群。加强文旅IP结合新闻热点的宣传推介,强化新媒体精准推广等。
(发言人系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民进内江市委会主委)
激活保护聚合力 构建利用新模式
——杨邦琼常委代表致公党四川省委会的发言
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分布广泛、数量较多、韵味十足。但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保护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有待提升、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要素投入瓶颈明显等。历史文化名镇亟待凝聚更加广泛的保护力量,探索保护利用新模式,走出一条系统化、综合化、可持续的保护路径。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不断提升工作的法治化、系统化水平。坚持法治先行,制定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省级立法,推动市(州)地方性法规制定。强化规划保障,制定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完善名镇保护对象名录和文化遗存分布图。加强定责定岗,完善名镇保护人制度,建立多级联动巡检制度。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突出名镇文化符号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数字化留存机制,用好数字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名镇历史盛貌。推进智慧化管理机制,推行“一张图”智慧管护平台,扩大文化遗存监测数据采集范围。探索灵活化产权置换,探索居民自愿置换转移产权或使用权。
三是做好活化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用好文化新媒体,发展数字文博等新业态,开展云展览等。塑造风貌“新颜值”,推动历史建筑多功能使用,提升时代感、时尚感。发展特色新产品,促进非遗活化利用,创新展陈模式,积极打造特色产品。发展文旅新路线,挖掘名镇文化内涵和资源禀赋,做响巴蜀古镇经典游。
四是融入城乡建设,立足古镇上连城市、下接乡村的位势,推动双向链接创新打造文创街区。发挥名镇辐射牵引乡村的功能,打造一批文旅集散地和出入口。推广“微更新”模式,坚持小单元、渐进式,提升文化、居住、商业等功能。打造文创新街区,明确老镇和新镇建设主题,引入文创项目打造创意街区。
五是构建多元支撑,广泛鼓励引导社会和群众力量,形成更加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良好环境。推动保护资金多元化,引入社会资本联合建立运营企业,探索设立公益保护基金。激发居民参与主动性,注重活态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升古镇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功能,推动居民成为文化自发传承者。提升社会大众参与度,举办特色民俗节庆活动,组织名镇探访活动,引导名镇“打卡”火起来。
(发言人系致公党四川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打造新时代文明风尚高地
——黄剑东常委的发言
近年来,四川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明风尚,积极将巴蜀文化优势转化为文明实践,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为打造文明风尚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当前文明风尚建设工作还存在宣传教育内容不突出,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浸润和影响力度不够,网络空间乱象丛生、问题凸显,共建共享成效不明显等短板。为此建议:
一、突出宣教内容。牢牢抓住传承弘扬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大力挖掘阐释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和时代内涵,设立社科专项课题扶持,加强应用型研究。依托天府家风馆等载体,让主题党日、工会、研学等活动走进家风馆,深入开展“好风传家”等系列活动,树牢家庭文明风尚。
二、突出重点人群。牢牢抓住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等方面发力,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借鉴三苏文化“六进”做法,持续深入开展巴蜀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活动。引导支持“青年夜校”创新开发非遗手工制作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精准服务青少年精神文化新需求。支持各地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开设乡土文化课堂,用家乡文化滋养青少年,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家国情怀。
三、突出关键领域。牢牢抓住网络空间这个关键领域,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大力建设网络文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三苏祠博物馆等线上教育示范基地,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实施网络正能量传播工程,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持续推出网络原创精品。坚持善诱善导、定调引领,加强正面宣传,治理短视频、直播带货乱象,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有效引领舆论走向。
四、突出共建共享。牢牢抓住共建共享这个主线,始终坚持为民利民惠民。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做响做亮“德耀巴蜀”品牌,策划推出“德耀巴蜀·榜样力量”等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活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先进样板。把为民利民惠民贯穿文明风尚建设全过程,久久为功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得实惠、享文明,形成共建共享新格局。
(发言人系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眉山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聚焦“三力”提升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
——刘旭晴常委的发言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发展新篇章的重要内容、重要标志、重要力量,立足更高起点、着眼更高层次、聚焦更高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供给力和影响力。为此建议:
一、服务中心大局,提升先进文化引领力。一是在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上更有力。把“讲导向”摆在首位,深挖巴蜀文化时代价值,不断汇聚加快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二是在引领新思想大解放上更有为。坚持把思想大解放作为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三是在提炼弘扬“四川精神”上更有方。实施“四川精神”阐发研究工程,从价值理念、传承发展等维度,对“四川精神”的特点和标识进行挖掘与阐释,将其转化为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推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文化服务供给力。一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聚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文化设施均衡布局,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场馆改造升级,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加大公共文化云建设力度,打造覆盖全省的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服务平台、文创中心。二是推动文艺作品高水平创作。加大对文化作品原创基础性环节的扶持力度,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三是推动文艺队伍高素质建设。加强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强基层文化队伍。
三、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一是打造传播精品。坚持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火热实践中,撷取题材、汲取营养、激发灵感,推出影视精品。二是建好平台载体。加快建设四川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和服务平台,建立全媒体宣传营销推广体系,提升四川故事国际表达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举办更多展陈、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制作播出独具巴蜀特色的文创节目,助推“文化四川”出圈、出彩。三是建强文化中心。支持成都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中心城市。以“大九寨”“大熊猫”等文旅品牌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反映自然生态、文明演进、民族风情、文旅特色的文化中心。
(发言人系泸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泸州市委会主委)
原文链接:http://www.sczx.gov.cn/content-b8e594798fd74297803ea47b65fa8ad5-2c93ead29182172801922d677e2f1bfe.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25-01-07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25-01-06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25-01-03
- 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25-01-02
- 民盟宁夏区委会召开 入盟...24-12-31
- 足够重视起来 切实行动起...24-12-31
- 自治区政协围绕“激发企业...24-12-31
- 刘宁出席年轻干部代表座谈...24-12-31
- 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座谈...24-12-31
热门资讯
-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20-05-14
- 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聚...20-04-23
- 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巡...20-11-16
- 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出...20-05-14
- 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20-05-14
- 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营...21-01-07
- 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书...20-05-14
- 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文...20-04-23
- 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