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调研 > 正文

加快西安“双中心”建设 推进陕西全面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29 来源: 陕西政协网 作者:佚名

  □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充分发挥陕西科技优势、区位优势和创新优势,加快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存 在 问 题
(一)主导产业面临“卡脖子”技术问题。能源化工是支柱产业,但省内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大部分来自省外研究机构。制造业整体创新研发能力偏弱,集成电路产业链科技成果省内转化途径有限,航空、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等产业大部分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
(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共享共用程度低。科技成果项目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不高,技术向省外输出多、就地转化少。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够健全,社会资本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不高,创新型企业群体有待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我省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产业规模总量偏小。
(五)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深化。虽然秦创原的启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的是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需求侧的扩展仍需加大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和企业自主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资本供给之间对接不够紧密,专业化、品牌化的科创服务平台公司不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不强。
意 见 建 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省、市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协调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西安“双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大要素投入。加强多主体投入,建立系统、持续、高效的要素保障机制,为西安“双中心”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支持西安市组建市场化运营的“双中心”建设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重点产业领域适时设立对应的专业化研究院所,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资本运营、管理服务等工作。三是强化政策供给。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创新要素保障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探索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加快形成更有竞争力的西安“双中心”建设政策体系。四是加强考核评估。制定西安“双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强化有关部门、地区以及园区基地、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等主体责任,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
(二)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基础研究。一是完善陕西实验室体系。推进空天动力、含能材料陕西实验室高质量建设运行并争创国家实验室,围绕旱区农业、能源等领域布局建设陕西实验室。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升行动计划,优化省重点实验室布局。二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研,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梯次发展格局。以解决省内科学技术问题为导向延伸创新链,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级”研究平台。三是实施重大科技研发计划。加强对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等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问题的超前部署,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任务,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技术。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注重发挥龙头企业骨干作用,支持省属企业组建研究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引导民营龙头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聚焦企业技术需求,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技术总师负责”等制度,建立联合式、订单式技术研发模式。充分发挥企业、高校、院所创新优势,谋划建设一批新型研发平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四)加强合作开放,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水平。一是建设“离岸孵化”“异地孵化”中心,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税收分成等方式,形成“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循环模式。二是建设成果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把创新嵌入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各环节,加强特色园区与“离岸孵化”中心联动发展,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推动县域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有效对接,推动县域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四是加强央地创新融合。充分发挥央企在人才、技术和创新方面的优势,通过“创新+产业”双向发力,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优势叠加、产学研用一体的融合创新机制,深层次推动央地产业融合发展。
(五)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增强孵化能力。充分发挥西咸新区、杨凌等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作用,支持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发展,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构建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服务体系,实现孵化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二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鼓励园区探索形成“一产业、一园区、一孵化器、一基金”模式,系统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三是建设中试熟化平台。依托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科控集团等,建设一批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科技成果项目小试中试服务,推动中试基地(平台)加快建设。四是推动科创金融改革创新。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将西安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加快科创金融工具和产品服务创新,鼓励各类投资机构设立更多面向科技成果转化、高成长性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基金。五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三项改革”试点,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人才评价职称评定、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等创新改革举措。完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促进形成知识产权链条保护体系。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支持科技人员甩开膀子大胆闯、心无旁骛干科研、一心一意搞创新。
(六)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建设高精尖人才队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特殊支持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计划和产业领军人才专项计划,打造梯次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队伍。二是建设高技能应用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施三秦工匠计划,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建设三支双创人才队伍。培育、集聚、提升一批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建设一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双创导师、科研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等“新双创”队伍,以“项目制”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scdy/583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