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强化新能源汽车应急保障

发布时间:2024-01-12 来源: 宁夏政协网 作者:佚名

  

  

  九三学社宁夏区委会和石嘴山市政协反映,近年来,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这些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均再创新高,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与上年相比,增加了526万辆,增长了67.13%,市场渗透率达到了25.6%,每四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国内已经建成超过310万个充电桩,覆盖全国各大城市。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已经覆盖到城市的每个街道每个社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但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火灾事故率在2022年达到了0.03%,约3000起,高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年火灾事故率。预计2023年这一数字还将增长30%左右。主要原因包括电池短路、过充、碰撞等导致的电池温度过高或结构损坏。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火灾事故的特点,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往往着火时间较长、难以扑灭,并有可能复燃或爆炸,因此灭火难度相对较大。这也对新能源汽车的应急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事故责任鉴定和认定存在较大困难。汽车厂商的排他性和约束性条款较多,动力电池和汽车电气系统的维修维护也存在技术壁垒。保险公司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责任条款尚不明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使用和社会安全保障。

  建议,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及法律法规。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应急保障需求,加快出台相关约束性标准,从源头上强化提升行业的生产水平和品控,提高行业整体安全水平。对事故责任鉴定以及动力系统、电气系统尽快制定指导意见和行业标准,消除技术壁垒,指导相关协会和汽车厂商共同推进行业技术标准的发展。淘汰一批没有明显发展优势、技术创新不足的企业,避免盲目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健全事故鉴定、认定、赔偿等相关制度和程序,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的保险保障服务。应紧抓行业优势期,不断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水平,确保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企业科研水平,从技术研发阶段不断提高电池的稳定性、耐久性和防护能力,开发加装智能温控系统、阻燃隔膜、防爆阀等安全保护装置,降低电池的火灾风险,优化电池的模块化设计和布局方式,增强电池的抗冲击能力。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收集车辆的温度、压力、电压、电流等数据,通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车辆是否存在过充、过放、短路等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可以通过语音或图像等方式提示驾驶员或乘客,自动调节车辆的工作状态或启动安全保护模式。如果发生火灾事故,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V2X),向周围车辆和道路设施发送警报信息,自动联系消防部门或救援机构。

  健全新能源汽车应急保障机制。在街道、社区、物业层级建立新能源汽车应急处置队伍。针对新能源汽车事故,总结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推广覆盖至各级队伍,提高其应对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的专业能力和效率。健全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的报告、调查、分析、处置等工作流程,明确各方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强化宣传提升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利用媒体平台制作一些有趣、生动、贴近生活的视频、图片、文章等,针对充电方式、安全防范、维修保养等关键环节,展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销售环节、交付使用环节通过流程化宣传、实际操作体验等方式,让用户能第一时间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风险。鼓励用户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和帮助。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和建议,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nxzx.gov.cn/zxgz/sqmy/sqmydsyjwyh/202401/t20240110_8231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