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筑牢生态根基 共建绿美云南 ——省政协十三届五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集萃

发布时间:2023-12-17 来源: 云南政协 作者:佚名

  

  ■记者钟颖刘霞·文王德华·图

  编者按

  12月12日,在省政协十三届五次常委会议上,8位常委、县政协负责人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美云南建设”做了精彩的大会发言。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回应委员关切。

  现按发言顺序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大会发言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黄云波:

  坚持城乡统筹形成长效机制

  2017年以来,省政协按照省委的部署,持续对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及牛栏江、赤水河、黑惠江开展河长制督察调研,助推各级河长履职及江河治理专项行动,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84个,推动河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充分发挥了政协民主监督作用。

  我们在督察调研中发现,全省江河治理工作任重道远,流域污水收集和处理不平衡、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点源污染风险隐患多、协同治理机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建议统筹治污、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的规划和管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多个目标,综合决策、系统规划、全域推进、分类分步实施。围绕各水系流域统筹规划做好入河主要沟渠、流域主要干支流断面、行政区划分界点河流断面动态监测站点建设,形成科学合理、数据可靠、责任明确的四级水质水量动态监测体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和建设好流域城乡三级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网和垃圾治理网,规范“两污”处理厂运行,分区落实漂浮垃圾打捞和消落区垃圾清理责任,提升城乡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不断总结完善制度机制,通过联席会议、部门联动、信息共享与发布、考核督察等,推动形成河长履职、属地负责、部门尽责、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并通过媒体持续宣传,公开发布治理目标措施和进程信息,引导和激励群众参与。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刘绍平:

  统筹各方资源筑牢生态屏障

  今年,省政协社法委在服务省政协领导开展林长制督查工作中发现,我省在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方面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责任不够清晰、生态资源保护措施不够有力、林草产业发展质量不够高等问题。

  为此,建议结合主题教育、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等,进一步强化各级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贯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思想内涵。按照中央、省委关于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目标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聚焦生态修复、森林经营、生物多样性、林草碳汇、林草重点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林草资源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同时,全方位健全保障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力量,打好政策协同、责任落实、法治保障、市场服务、科技支撑、考评督查、宣传教育的“组合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着眼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林茶、林果和林下种植产业,促进经济林产业发展,努力提高林草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高质量实施湿地保护修复、乡村绿化、河道防护林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不断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省政协常委、昆明市政协主席杨皕:

  探索管护机制保护滇池鱼类

  通过20多年持续治理,2018年至2022年,滇池全湖水质年均值均保持在Ⅳ类。目前,滇池水生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至303种,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至175种,鱼类现存26种,曾经一度消失的滇池金线鲃、银白鱼等特有土著鱼种再现滇池。滇池水质的改善,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奠定了基础。但对标要求仍有明显差距:首先是滇池现有的26种鱼类种类结构不合理;其次是外来入侵鱼种占绝对优势,土著鱼种保护力度不够。

  为此,围绕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省的定位,强化以渔养水、以渔净水,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向农业农村部争取,同意昆明市尽快组织实施生态捕捞,特许捕捞鲢、鳙、鲤、鲫等成熟大鱼及银鱼、红鳍原鲌等短生命周期鱼,优化鱼类群落结构,降低内生性污染风险。整合省市科研力量,建立昆明高原湖泊土著水生生物繁育基地,系统研究土著鱼、滇池特有螺蛳等水生动物人工繁育技术。并结合乡村产业振兴,依托村集体组织,以利益机制为纽带,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展土著鱼水产产业,开发土著鱼生态旅游,将河湖治理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推动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积极探索共建五级联动滇池水生态管护机制,联合各级涉水职能部门、辖区企事业单位、公益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滇池鱼类多样性保护宣传、巡护等活动,助力滇池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

  省政协常委、昭通市政协主席申琼:

  紧盯关键环节补齐治理短板

  2020年至2022年,昭通市在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环保上的资金投入累计达44.13亿元,但由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对滞后,资金保障能力不足,导致在保护治理方面还存在短板,保护治理项目建设落地困难较大,难以满足保护治理的需求。此外,现阶段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结构调整不符合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部分群众生态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生产模式粗放,施肥用药随意性大等多重因素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压实“源头责任”,努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和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典范。

  同时,围绕国家和省级预算内资金、横向生态补偿资金支持方向和各行业部门的政策,积极谋划一批符合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方向的项目,加大农村重点村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切实做到应建尽建,逐步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短板。压实流域县、乡(镇)、村(社区)属地责任,紧盯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美丽城乡建设等关键环节,引导流域内群众将卫生厕所和氧化塘污水真正实现还田还地,实施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减量、控水降耗“四控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提升流域保护治理水平。

  省政协常委、大理州政协主席朱建斌:

  突出科技支撑坚持全民治湖

  近年来,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洱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见成效典型案例。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参与者、见证者,在总结洱海保护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我就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坚持系统治湖,从“一湖之治”向“系统之治”转变。统筹好湖泊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统筹好“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湖泊生态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坚持科学治湖,强化理论科技人才支撑。重视理论指导,持续高水平举办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为高原湖泊治理提供理论支持。要突出科技支撑,持续深化科研攻关,促进成果转化运用。强化数字赋能,建设智慧监管服务平台,用信息化技术助力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坚持依法治湖,用良法善治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立法在生态保护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配套出台规范湖泊流域经营性活动的管理办法,实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模式,从严落实规划、从严监管执法。坚持全民治湖,发挥群众在湖泊保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建湖泊保护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设立“湖泊保护日”,开展湖泊保护治理文艺创作等,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治理”的良好氛围。

  省政协常委、西双版纳州政协主席张兴:

  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科研引领

  2021年,亚洲象“北上南归”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年7月,我们全面启动了云南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今年上半年,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意见,我们又对创建思路、审批方式和拟划定范围进行了调整,围绕共建共管构建开放式国家公园的路径和模式,努力把亚洲象国家公园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为此,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围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公园,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制定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设计好总体目标和近、中、远三个阶段性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创建和管理工作,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

  注重因地制宜,研究亚洲象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安排生态管护公益岗,促进群众稳岗增收。开展公园内“热带雨林”自然体验特许经营,打造以亚洲象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全方位、高水平开展宣传教育,展示亚洲象保护与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

  强化科研引领。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加强国内、国际亚洲象保护、研究、监测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监测科技水平和预警能力,加强对亚洲象的保护。

  完善要素支撑。建立职责清晰、统一高效、指挥有力、协同联动,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制定出台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省政协常委、迪庆州政协主席苗有发:

  完善政策体系做好生态补偿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最负盛名的国际旅游品牌——“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建立至今40年来,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环境保护成效有目共睹。

  然而,当前的保护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和瓶颈。在滇金丝猴保护方面,社会公众对滇金丝猴的认知度不够高,滇金丝猴的魅力价值在云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社区发展方面,保护区社区共管示范工作虽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迪庆州财政自给率低,所取得的社区共管成果和经验难以持续推行。

  为此,建议进一步提升滇金丝猴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从省级层面打造“滇金丝猴”IP形象,从提升社会公众对滇金丝猴的认知度着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加大对滇金丝猴的宣传,让这一明星物种真正发挥生态形象代言优势,提升迪庆州乃至全省的社会影响力,树立云南生态保护良好国际形象。把“白马雪山社区共管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提高政策性收入标准,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加大生态补偿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保护区内和周边社区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建议省发展改革、财政和林草部门进一步支持迪庆。利用先进的保护与发展理念,扶持保护区周边及区内的社区发展,探索生态产业、社区旅游的新发展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牟定县政协主席刘云:

  建立长效机制改善人居环境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如何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如何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如何科学规划项目和整合项目资金、建立长效运维机制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加强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议强化统筹,坚持严督实考高位推动。县、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聚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合力,齐抓共管,一体推进。建立完善常态化督导考核机制,坚持严督实考,强化结果运用,确保责任落实。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选择部分村组进行先试,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挖掘和培树身边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群众看得见、学得会。全民动员,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四议两公开”等村民自治机制,积极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划设计、建设管护、监督管理。整合资源,放大项目资金综合效应。充分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用足用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政策资源,“一盘棋”统一规划建设,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长治长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探索建立村级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管护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部门回应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民欣:

  争取资金支持 推动项目落地

  在水污染重点攻坚方面,截至2022年底,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7.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98%。省发展改革委下一步将持续抓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各渠道资金支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相关项目建设。

  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赤水河流域绿美乡村建设”方面,我省已制定印发相关工作方案,未来将指导昭通市高水平谋划2024年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和绿色发展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

  2023年,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下一步将督促责任单位尽快推动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我省已争取乡村振兴专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加快补齐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积极指导州(市)做好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前期工作,同时积极向上申报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在深入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方面,省发展改革委将指导有关州(市)、县(市、区)持续抓好项目的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全力争取各渠道资金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加强项目调度,常态化开展督导调研,督促有关地方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尽快建成发挥治理效用。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

  聚焦关键环节 助力绿美建设

  总体来看,我省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仍将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污染防治工作质效还需进一步提升。持续巩固优良环境空气质量压力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九大高原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低,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尚未消除,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难度大。

  省生态环境厅将紧盯环境质量改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着眼提质增效,积极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加强气候投融资领域探索,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健全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监管治理效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保护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难题。聚焦生态保护与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充分挖掘生态优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创建,助力绿美云南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省林草局副局长赵永平:

  注重因地制宜 推进绿美建设

  近年来,省林草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政协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以林长制为总抓手,以服务发展为根本,扎实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加快创建国家公园,不断强化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深入实施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绿美云南建设各项工作。

  下一步,省林草局将立足职能职责,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吸纳会上各位领导、委员对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强化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提升滇金丝猴品牌价值、林草产业发展、城乡绿化美化建设等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强研究,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扎实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cwhy/271569.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