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汇力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长江经济带省市政协“共抓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共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商研讨会第四次会议发言摘登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胡伟林: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湖南省政协一直致力于助推全省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十三届省政协探索在全省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专项民主监督,“倡导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全省三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联动参与,通过调研、协商、监督等多种形式积极助力助推,全省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势头较好。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省市致力于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体系的绿色低碳发展,但是也面临着多种发展困难和问题。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长期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优势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要进一步完善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引导相关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战略性新兴、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要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整体向高质量、多样化发展。
在助力企业提高绿色转型主动性方面,要引导企业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公司整体战略,将节能减排融入企业运营和项目管理各个环节。要通过靠前服务、主动帮扶,对接了解企业绿色环保发展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在环境保护领域答疑解惑,纾解企业环保难题。要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新路子,根据自身发展和碳排放现状,完善碳排放监测体系,参与国家碳交易试点建设。
在加强绿色金融支持方面,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绿色金融发展研究,对金融机构绿色能力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促进金融绿色创新,优化绿色金融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制定出台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提供指导。要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与园区、企业对接,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信息库,建立直接沟通渠道,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
同时,要加快绿色核心技术攻关,包括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共性技术研发和减碳、零碳和负碳技术综合性示范项目技术研发。加快建设完善企业先进技术转化平台和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研技术成果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杜惠平:建立部际协调工作机制 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重庆市广阳岛位于长江黄金分割点上,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绿岛。2017年前,岛上因无序开发建设,留下7个大土堆、25处高切坡、2处采石尾矿坑,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尺度梯田、自然水系等不复存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2017年8月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果断按下大开发“停止键”,决定还岛于民,划定168平方千米广阳岛片区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高质量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
经过多年努力,广阳岛不仅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江画卷,还实现了生态高颜值向经济高价值的转变。广阳岛的生态蝶变,正是重庆奋力书写长江大保护“上游答卷”的缩影。
今年以来,重庆市政协围绕“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广阳岛片区示范建设”开展深入调研,召开主席会议进行协商,为广阳岛片区绿色发展贡献政协力量。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广阳岛成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典型案例和发挥绿色发展示范作用的引领之地。其价值也从单一的生态价值,拓展到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成为重庆招商引资的新热土、市民休闲游玩的“打卡地”,变成一个“无价”的生态宝岛。这充分证明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长江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尽快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出台统一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完善生态补偿测算模型。
要支持在中上游地区特别是成渝地区布局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备份基地。抓紧研究制订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成渝产业备份基地发展规划。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等领域备份安排,引导更多优质企业在渝布局总部经济、关键核心生产基地、重大平台等重大生产力。
同时,要参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做法,建立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定期研究支持成渝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事项。考虑成渝地区战略大后方定位,在成渝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
针对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修复存在的技术瓶颈,协调国家级研发机构设立区域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和全链条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议在全国政协的指导下,沿江各省市政协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题,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开展联合履职,为助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政协贡献。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丹:加大珍稀濒危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力度 努力提高“十年禁渔”成效
长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最具典型性的生态河流,流域内渔业资源丰富、鱼类繁多,淡水鱼类占全国总数的33%,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53个、占全国51%,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流经省(市、区)中干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广、产水量最多、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实施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因地制宜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着力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及时监测评估禁渔效果,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得到逐步恢复。
针对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增殖放流的科技支撑不够;社会放流活动尚不规范等问题,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涉渔工程和涉渔案件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个人投入资金,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生态补偿资金、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为增殖放流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大重要栖息地保护物种资金倾斜力度,提高增殖放流针对性,促进种质资源恢复。
同时,强化科技支撑,确保增殖放流工作成效。安排科研专项,加大川陕哲罗鲑、长江鲟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研究,尽快突破全人工繁育技术,及时补充野外种群数量,进一步增强增殖放流苗种供应能力。建强与增殖放流工作相匹配的科技支撑队伍,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其提升科研水平。支持相关科研推广机构参与增殖放流工作,建立科学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体系,对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效果评估和综合效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增殖放流对策。
此外,多措并举,科学引导社会公众规范参与放流。加强宗教事务主管部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宗教界放生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鼓励社会放生组织参与管理,形成科学合理、依法依规放生的良好氛围。支持四川省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区县建立人工增殖放流基地,配套放流设施。
针对社会放流活动,尽快确定一批定点放流场所,引导社会公众定点、规范放流。中央和省级媒体联手,创新宣传形式,采取发布公益广告、开展“云放鱼”活动等形式,引导社会公众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自觉遵守长江流域禁捕各项规定。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冉霞:探索长江流域横向补偿机制 打造跨省污染治理示范样板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打造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5%,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贵州省以产业绿色转型筑牢“两山”转化基础,多路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赋能绿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目前,长江沿岸的部分省市存在大量废弃矿山及塌陷区等,地质灾害隐患大。大多数历史遗弃矿山及采矿塌陷区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恢复治理投入大、开发利用途径少。建议将贵州等省份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留下的废弃矿山及塌陷区等,纳入中央实施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范围。
建议进一步完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长江流域建立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省市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对省域内实现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省份给予奖励,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上游欠发达地区的补偿力度。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牵头,建立长江全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池,探索长江流域中下游省市对上游支流省份的横向补偿机制。
鉴于赤水河生态保护在长江流域上游支流保护中的特殊性、唯一性和重要性,建议以赤水河流域为试点,探索开展长江干流对支流的生态补偿,以更大力度将赤水河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河、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典范和长江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同时,统筹编制赤水河流域绿色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流域酱酒产业发展。科学评估赤水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白酒酿造的环境、气候、土壤、水源、微生物等要素,遵循酿造规律、保护产业生态,合理规划布局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建立严格的空间管控和分级保护体系。国家层面要指导贵州、重庆、湖南三省市成立协同工作小组,制定协同工作方案,开展涉锰项目编制申报,推进上下游地区协同治理、锰渣资源化利用、锰矿山综合治理、锰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取得实效,打造跨省污染治理的示范样板。
此外,建议国家层面加大“东数西算”工程支持力度,制定促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建设激励政策,加快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主枢纽中心、贵阳贵安超互联新算力基础设施等项目,推动贵州枢纽节点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节点协同联动,构建贵州—长三角、贵州—粵港澳大湾区等数据走廊。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李晓南:加强长江源头区生态保护 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区域,长江源头区面积15.4万平方千米。这里除城镇、道路和通天河下游河谷区有少量种植业外,没有规模工矿企业和渔业,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特有生态系统类型丰富而独特,大种群野生动物自由栖息、万鸟自由翱翔,素有“世界雪豹之都”“野生动物的天堂”等美誉,是整个长江流域自然生态最原真、最完整、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野生区域”。保护好长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对落实“长江大保护”和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生态保护与修复进展赶不上自然退化进度,生态监测评估能力不能有效支撑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需求,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不能有效支撑绿色发展需要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长江源头区生态保护,创新绿色发展路径,不断提升“中华水塔”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世代传承的可持续保护。
同时,加大对长江源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这一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自然修复为主、适度人工干预,进一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以青藏高原二次科考为契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评价服务与定期评估机制,有力支撑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加大当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环保、社区服务等公益设施的支持力度。
作为我国保护地占比面积最大、施行最严格空间管控要求的地区,要加大对长江源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探索建立市场机制参与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和纵横贯通的生态保护评价、考核、审计机制,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
与此同时,加大对长江源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指导支持力度。通过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平台,引导中下游更多资本、人才、技术、数据及消费市场等资源用于源区自然生态保育维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税收优惠、干部交流等扶持,促进源区大量而独特的景观、文化、有机农畜产品等生态产品的商品化,并运用好世界四大洁净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传统文化等的“溢价效应”,引导当地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目标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特色产业,使世居群众共享发展和生态保护红利,持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宽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提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是提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紧紧围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目标,聚焦长江上游及高原湖泊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五个方面和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个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发力,协同推进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虽然,云南近年来持续打好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净土保卫战,为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依旧存在资金保障不足,系统防治和监管的技术手段不足,沿江农业种源单一等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建立科学、规范、互认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与评价体系,科学评判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指导沿江各地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加快完善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覆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建议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的支持力度,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支持力度,在沿江建立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县;组织国家科研团队开展抗虫害抗杂草能力强、对大肥大水需求低的优良种业培育研究和推广应用,指导推进长江流域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切实减少现代农业对农药化肥和大肥大水的依赖;加强对沿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管工作的技术指导,积极探索和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
在长江干流上游建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一方面对省生态环境厅现有的201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省水利厅现有的14个州(市)界河流监测断面相关设备提质升级;另一方面在长江干流(云南段)7个州(市)的重要区域,每县新增5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位,为在沿江州(市)率先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创造条件。
国家部委要加大对长江流域村镇污水管网建设支持力度,强化城乡统筹,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村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沿江村镇“两污”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规范运行,大力提升村镇黑臭水体治理效能,加快补齐村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短板,大力支持沿江州(市)生态宜居绿美乡村建设。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lzhc/271080.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25-01-07
- 全国公安刑侦部门深入推进...25-01-06
- 最高检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25-01-03
- 邓立军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25-01-02
- 民盟宁夏区委会召开 入盟...24-12-31
- 足够重视起来 切实行动起...24-12-31
- 自治区政协围绕“激发企业...24-12-31
- 刘宁出席年轻干部代表座谈...24-12-31
- 全区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座谈...24-12-31
热门资讯
- 习近平赴山西考察调研20-05-14
- 为新时代政协提案工作凝聚...20-04-23
- 中纪委最近一年至少5名巡...20-11-16
- 习近平勉励山西:早日蹚出...20-05-14
- 无名烈士墓修缮整治一新20-05-14
- 刚刚!最高检这样说:民营...21-01-07
- 湖南省郴州市委政法委原书...20-05-14
- 陕西省政协文史馆展品及文...20-04-23
- 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永、...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