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调研 > 正文

“数字化+文创+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丨委员读书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12月9日,湖南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处处长肖自裕以“利用好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为导读主题,与全国政协书院“新时代乡村振兴”湖南读书群的委员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第七章“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赋予农耕文化新形式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需要,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塑形铸魂的实现途径。

   

  导读人肖自裕认为,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从而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乡村振兴。

   

  他建议,要着力促进传承农耕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农耕文化与发展休闲农业相结合、农耕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传承农耕文化与举办农产节庆相结合、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建设新形式相结合。

   

  在湖南,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繁多,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

   

  委员闵庆文介绍,湖南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有位于新化的紫鹊界梯田,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有位于新晃的侗藏红米种植、位于新田的三味辣椒种植、位于花垣的子腊贡米种植、位于安化的黑茶文化、位于保靖的黄金茶文化和位于永顺的油茶种植。

   


  

  

  除此之外,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杨湘川说道,“宁乡市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历来都是湖南最有影响的农业大市。通过12月8日的线下读书活动,委员们感到宁乡的农业优势不减,而且正在向规模化、公司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正日益做强做大。同时,宁乡的发展迅速,社会进步快,农业大市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地区!”

   

  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毛学军说,“昨天部分委员到沩山参加了沩山茶产业的村民协商会,感触很深,收获很大。茶文化是农耕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特色。”

   

  他认为,通过发展茶产业,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沩山茶属于一个地理标志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是产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结晶,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和窗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产地历史和乡土文化、区域文化,在保护前提下做好地理标志产品挖掘和开发,在这方面茶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让传统旅游产品实现有机更新

  

  

  新时代新要求,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也应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共振。

   

  委员刘永分享了“高科技”与农耕文化结合的建议,他说道,“通过VR技术、3D投影技术、AI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能够实现对传统旅游产品的有机更新。可在原有的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增加VR农事体验馆,通过VR技术,使游客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充分感受农耕文化的历史性和趣味性。”

   

  他说,比如在古村落等场所,可以利用乡村剧场,通过现代的舞台灯光技术,将一些农耕戏曲故事进行高质量的呈现,给予游客现代城市剧场的视听体验。

   

  “刘委员的建议很好,乡村旅游也要与数字化技术化相结合。”委员邹华春接过话,可以通过3D投影技术,将农耕文明故事通过3D技术投影到游客聚集区域,以游客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欣赏到农耕文化的精髓。

   


  

  

  在委员宋治看来,湖南农耕文化旅游产品目前以静态体验为主,较多动态的农耕文化业态还保留着最原始的风貌,未转化成游客所乐于接受的现代旅游产品,存在着吸引力不足、品味较低、知识门槛较高、娱乐体验性弱、吸引人群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大众游客的高层次需求。

   

  对此,他认为,要加强对当地农耕文化的活化利用,让静态的农耕文化鲜活起来,让动态的农耕文化传承创新,是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

   

  委员王文珍说道,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基本上是由农耕文化表现出来。因此,繁荣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丰富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上多下功夫。

   

  “注重散落于民间的农耕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深入发掘当地农耕文化的内在潜力,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注重赋予传承农耕文化新的形式。”委员钟莉红说道。

   

  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大时代背景下,文创成为连接文化和旅游的桥梁。

   

  委员张叶生认为,对于乡村,文创正以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挽救日渐消散的乡村文明,并且通过与旅游要素的结合为乡村旅游赋能,提升乡村软实力。要加大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更好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

   

  - END -

  

  文丨《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彭叮咛

  通讯员丨舒柏儒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链接:https://www.hunanzx.gov.cn/hnzx/zxjg/wjwtwyh/wjwtwyhgzdt/202012/t20201224_14058845.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