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利用好上海红色资源优势推进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2-07-22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一、将上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新生入学第一课

  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资产管理与实验处副处长、教授范秀敏反映,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具有大量的红色教育资源,根据《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上海有革命旧址195处,革命遗址83处,纪念设施101处。应把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

  建议:在高校新生入学第一课中融入上海海派文化红色基因等内容。精选一些红色文化题材书籍作为课后必读物,如《从党的诞生地出发:红色基因在上海》《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战上海》等。还可以选择《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中的线路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之旅,让大学生既认识上海城市发展史,又能沉浸式地感悟红色精神。

  二、开展课程思政攻关,加大教师激励力度

  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副院长李颖洁反映,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化机制尚不完善,在行政资源增能、高校资源倾斜、提振教师信心、加强正向引导等方面仍然存在局限,不利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建议:一是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社会性资源支持,同时各校适当将资源向课程思政建设倾斜。结合高校自身课程思政体系特点,建立更多课程思政攻关课题,以此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建设多元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动力。教育部门组建课程思政专家评估团队,建立评价标准体系。在教学成果奖中单独设置课程思政奖项,调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民革党员,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数学教研组长金颖;农工党党员,普陀区管弄新村小学教师潘杰反映,中小学的思政课堂可利用高校带领下基础教育集团中小学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和模式,同时延用创智课堂的学习方式,通过项目化或者菜单式将学习延伸至家庭、科技馆、博物馆、实地场景等校外非正式学习环境中。

  建议:一是用好用活各区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年轻一代保护传承城市文脉的意识。如开展“讲讲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老居民口述建筑背后的历史”等活动,增设一些老建筑作为青少年假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基地、社会主义教育基地。二是挖掘用好高校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红色文化品牌。以杨浦为例,可利用复旦、同济等高校集团化办学优势,打造“红色文化学习路线”,如“复旦线路”:复旦大学博物馆、复旦玖园名师大家旧居(陈望道、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蒋学模、陆谷孙、张薰华、贾植芳等旧居),创设“杨浦历史建筑古迹城市文脉巴士之旅”等品牌活动。三是树立学习典范,弘扬抗疫精神。邀请抗疫优秀榜样人物或身边的抗疫志愿者到思政课堂中讲授亲身经历,让学生更鲜活直观、触动身心地感受抗疫故事,学习榜样力量。

  四、强化思政课中的中共党史教育学习

  徐汇区政协委员,徐汇区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老年科副主任席蓓莉;民建会员,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公共关系处处长潘晞晨反映,目前学校思政课程中没有系统讲解中共党史,党史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建议:一是将中共党史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二是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运用话剧、戏曲、音乐、动画等手段,使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邀请市、区委党校老师们走进校园,为学生们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学校设立百米党史长廊,打造“红色橱窗”。三是向中小学校派驻红色教育“联络员”。仿效法院派驻校园法官,挑选各行各业的优秀党员、红色展馆的讲解员等作为红色教育“联络员”,不定期向各学校学生提供党史教育宣讲。

  (民革市委、民进市委、九三学社市委、徐汇区政协供稿)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76/node5389/u1ai1117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