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为孩子们营造全面发展的更优环境——浙江省政协民生协商论坛建言“双减”背景下校外素质教育服务供给

发布时间:2022-04-09 来源: 北京市政协 作者:佚名

  没了校外培训,考试少了,书面作业减了,课后活动更丰富了……教育“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浙江“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但“双减”不是简单的“减量”问题,课余时间多了,如何为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拓宽更多空间和渠道,这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近日,浙江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论坛,围绕“‘双减’背景下校外素质教育服务供给”,政府部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展开协商,凝聚更大共识。

  把孩子们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在‘双减’政策推出后,学校特意邀请‘大咖’走进校园,我们听钉钉总裁叶军博士从绿码的诞生说起,讲述科技进步;随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陈为教授领略‘元宇宙’的风采,展望新型智能社会;看浙江昆仑控股集团总裁叶健博士描绘大国建筑,发展新型建筑美学等等。在行业领军人物的引航下,我们开眼于世界、放眼于未来。学校还开设了各种各样的社团,邀请校外的老师给我们上拓展课,同学们选择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体验学习,更好地发展个性,发展特长……”民生协商论坛上,在杭州中学初二学生李欣语的叙述中,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推动实践育人的一幕幕场景展现在众人面前。

  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杭州市拱墅区政协常委、育才中学执行校长盛伟敏,通过此次民生协商论坛设在拱墅区的民生议事堂分会场参与讨论。他说,“双减”后要有“双升”,提升公民素养、种下爱国种子,提升综合素质、激发爱学热情的共识。全社会要积极倡导“五育并举”理念,防止艺术类课程应试化倾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让家庭有亲情的温暖,让学校有教育的专业,让社会有参与的责任,营造孩子幸福成长的环境。要在服务供给上做“加法”,丰富体、美、劳类课程的供给,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校外供给服务体系。

  有过深入调研的拱墅区政协主席杨国琴认为,加强校外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对基层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减少业务盲区、提升工作水平,以促进“双减”政策举措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更好地落地见效。

  缩小城乡教育服务供给“剪刀差”

  “公办的太少,民办的太贵……”为推进校外素质教育服务供给,给青少年学生的全面成长赋能,省政协专门制定了调研方案,由一位副主席带领省政协教科卫体委、民进界别组和教育界别组,先后召开了省、市、县(市、区)等各级相关部门座谈会,实地考察了14个市县学校和校外素质教育服务供给场所,发放了22455份网络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显示,农村的校外素质教育服务供给相对薄弱。课题组建议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加强公益性校外素质教育场所的建设,尤其要加大山区26县青少年宫和结构性短缺的场所建设,向最薄弱的地区进行资源倾斜,推动城乡校外素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通过建立公平公开评估把关机制,制订校外素质教育培训项目动态优质清单,为家长和孩子提供点单式精准服务。

  为加强培训机构管理,提升素质教育服务质量,省政协委员、浙江开放大学原校长叶宏建议,通过统筹整合的方法,打造多跨协同的一站式校外素质教育供给信息平台,打通“双减”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

  论坛上,政府部门负责人、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频频互动。大家认为,让青少年快乐成长、全面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需要全社会来赋能。

  省政协主席黄莉新主持论坛时指出,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提升素质教育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双减”、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在新的赶考路上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积极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


原文链接:http://www.bjzx.gov.cn/zxgz/qgzx/202204/t20220406_4003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