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切实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天津市政协 作者:佚名

  段华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近年来,由于历史地域、风俗习惯和受教育程度等原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新冠疫情的发生,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此,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就业工作力度,以解决少数民族目前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现状
(一)人口增长快,就业率高,签约率低。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1.6万多人,另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8万多人,主要来自河南、山东、黑龙江、安徽、吉林、山西、四川、江苏等省。从爱玛公司每年少数民族员工数量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年终就业率与签约率虽有所增加,但都低于汉族。据不完全统计,少数民族就业率从85%已经上升到90%,虽然就业率很高,但是签约率只有47%。
(二)就业层次低,失业率高,择业周期长。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餐饮、住宿、游商等十多个行业,就业层次不高。在全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够选择的职业与自己的技能特长矛盾突出,严重影响就业,降低了工作期望值和热情。加上受到一些用人单位歧视,不愿接受少数民族人员,增加其就业难度。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少数民族接受高中及以下教育的占85%,大学专科、本科学历占7%。研究生仅为0.2%。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虽然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高等教育水平远远低于汉族受教育比例,又缺乏劳动技能,成为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缘于地域与历史,比如蒙古族以放牧为生,农业资源与畜牧资源丰富,藏族以打猎、游牧为生,这些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恶劣,且交通不便,资源优势也无法充分发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依旧是经济支柱,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
(三)受就业歧视与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为了减缩成本,倾向于看个体特征。民族地区人员由于受劳动技能、教育程度、语言沟通、表达能力、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会增加用人成本,增加管理难度,降低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倾向于选择汉族应聘者,间接对少数民族产生歧视。由于适合其工作的岗位供大于求,使就业更是不易。加上就业观念不正确,存在期望过高、思想不够解放、缺乏竞争意识、缺少职业规划等问题。
三、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就业结构。继续给予政策优惠,完善优惠政策,加大职业教育力度,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借鉴国外双元制模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与企业联合办学,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员,优化就业结构。帮助做好职业规划,改变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加强自身的职业评估与职业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采用多种手段消除少数民族就业歧视。要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切实做到本市和少数民族外来人员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切实采取措施,鼓励企业招用少数民族职工。建议政府完善反歧视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对受歧视群体的救助途径,出台《反就业歧视法》,保证解决少数民族就业歧视有法可依,避免造成反向歧视。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少数民族就业反歧视活动。
(三)采取对口帮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少数民族就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是失业率逐渐上升。根据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优化产业结构,重视资源型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型,比如将传统农业发展为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少数民族就业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段华系市政协委员,天津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原文链接:http://www.tjszx.gov.cn/yzjy/system/2021/06/02/030003682.shtml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