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网上提案 > 正文

一件提案促秦腔艺术保护传承立法

发布时间:2021-12-11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 记者 李彦伶
“得知陕西立法保护传承发展秦腔艺术的消息,我很激动也很欣慰,自己的提案得到了很好的落实!”11月30日下午,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排练厅,省政协委员、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副团长李娟难掩内心喜悦之情。
11月26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对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保障措施等进行规范。《条例》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秦腔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和传承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秦腔艺术面临着严峻挑战,保护传承发展刻不容缓。
《条例》规定,推动开展秦腔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支持学校通过举办展演展示、知识讲座、组建社团等形式,增进学生对秦腔艺术的了解和体验,培养秦腔艺术兴趣爱好。
“一碗热面一台戏,扛着锄头去种地……”在陕西流传的民谚,生动说明了秦腔在三秦百姓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秦腔是流淌在秦人骨子里的文化。”在李娟心目中,秦腔艺术是陕西人的精神家园,是三秦儿女的精神命脉,也是西北五省区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历史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形成了以秦腔旦角李正敏、生角任哲中、须生刘易平、花脸田德年为代表的四大门派。
秦腔小生表演艺术家陈妙华师承凌光民、杨令俗等名家,唱腔精雕细琢,表演朴实自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秦腔小生代表性流派——“陈派”的创始人。
“先生们德艺双馨,令人敬仰,他们取得的成就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秦腔艺术殿堂,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如何将这笔财富继承和传承下去,我们深知肩上的重担!”李娟动情地说。
“秦腔戏曲艺术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没有普遍生根,此外经费不足、剧场设施严重老化、人才流失严重,这些是目前制约秦腔艺术传承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李娟道出了心中的担忧。
2019年、2021年省两会,李娟先后提交了《关于弘扬和发展传统秦腔戏曲文化》《建议搞好秦腔流派的传承发展问题》的提案。
在《关于弘扬和发展传统秦腔戏曲文化》的提案中,李娟提出了加大力度宣传,扩大影响效果;开展秦腔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秦腔文艺团体等五条建议。
作为提案承办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起草制定了《关于发展繁荣秦腔艺术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等文件,内容包括加强剧本创作、音乐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戏曲档案资料、重视传承工作、建立健全培训机构、扩大创新展示平台、加强遗产保护、打造精品工程、推进秦腔的普及推广和交流、保护秦腔艺术品牌、优化整合秦腔资源等多个方面。
在《建议搞好秦腔流派的传承发展问题》的提案中,李娟建议,省文化和旅游厅和省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秦腔流派比赛或展演活动,选出不同流派的传承人;政府列岀专项资金,重点补贴扶持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事项;在高校开展不同流派的秦腔艺术鉴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
“提案承办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围绕秦腔传承保护问题多次与我进行沟通,征求意见和建议。”李娟表示。
据提案承办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工作人员介绍,收到委员提案后,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围绕委员的建议逐条答复,专门邀请委员、专家和学者等召开秦腔艺术发展扶持专题研讨会,听取与会人员的意见建议,形成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支持秦腔艺术发展的报告》,提出包括成立秦腔艺术发展基金,用于秦腔流派传承、秦腔艺术品牌保护、秦腔艺术的普及传播交流等九项举措,此外要进一步做好秦腔立法工作,推动秦腔流派传承发展。
“以立法保护传承发展秦腔艺术,未来我们会更有信心地将秦腔艺术传承好,希望好政策能够实实在在落地!”李娟满怀期待地说。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dsj/wyta/442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