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社情民意 > 正文

关于推动通过非诉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1-20 来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 作者:佚名

  民革党员、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开兴反映:“礼之用,和为贵”,通过非诉手段解决矛盾纠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矛盾纠纷错综复杂,司法不能包打天下,也不宜成为纠纷解决的唯一通道。以山东为例,2016年山东省出台的《山东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完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综合性省级地方法规,在整合矛盾调处资源、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协调运转不畅及行业调解、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调解为先,织密三层分级“过滤网”。“法为上,调为先”,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必须调动多方资源,做足线下调解功夫。一是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对于大量属地性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纠纷,首先要依靠人民调解组织将其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二是夯实行业性调解“第二道防线”。指导、支持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推动工会、妇联、工商联、银保监会等行业协会建立调解中心,妥善化解各类专业性、类型化纠纷,提高矛盾纠纷调解的精准度。三是织密行政调解“第三道防线”。对于重大敏感案件、群体性纠纷等,依靠基层党政机关的力量,通过行政裁决、行政调解等方式进行化解,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经过以上“三道防线”仍化解不了的纠纷,再进入诉讼程序,由此构建起“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递进式、分层过滤的纠纷化解体系。

  二、多方融合,搭建一键“云解纷”平台。以低成本、高效率化解纠纷为导向,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由法院牵头,建立一站式云解纷平台(ODR)。依托多元化解机制,实现多种资源在云平台的聚合。一是解纷途径聚合。平台集在线咨询——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于一体,使矛盾纠纷逐步分流,“一站式”解决。二是解纷力量聚合。将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等多种调解模式接入平台,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劳动争议、消费维权等常见民商事纠纷化解服务。群众足不出户“一点”“一触”,就能“随时随地,轻松调解”。三是解纷技术融合。将解纷手段和智能技术深入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时掌控纠纷动态,合理调配资源;采取线上专家会诊模式,匹配合适的解纷方式,一键推送至相应的调解组织,并明确牵头单位、责任人和调解时限,实行台账式动态监管,真正实现矛盾纠纷精细分流、专业调处、彻底化解。

  三、加强培育,壮大“和事佬”队伍。一是大力支持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仲裁机构等设立调解组织,建立具有民间性和公益性的矛盾化解机制。二是整合优秀律师、政法部门退休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相关领域行家里手、新乡贤以及“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力量,建立“群众议事会”“家事调解室”等民间调解组织。三是加大对民间调解组织的经费投入,通过“以案定补”“财政奖补”“社会捐赠”等形式给予资金支持,激发民间调解组织活力,推动民间调解组织创品牌、出精品。

  四、法德并举,涵养息诉无讼文化。重视村规民约在矛盾多元化解中的作用,形成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无讼指导手册、村规民约评定细则等,在我省全面铺开无讼社区(村)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推广“六尺巷”“仁义胡同”等历史经典故事,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和为贵,让为贤”内涵理念,有效发挥其情感认同强、影响范围广的优势,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治理。同时,大力宣传调解一裁终局、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等优点,积极营造有矛盾先调解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主动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从案件源头降低诉讼成案率,让人民群众对社会无讼的美好愿望早日实现。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0027/202111/4fb3b104-6cf1-469a-a79c-fa66c61a80d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