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政协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对标国际大都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因素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1-11-12 来源: 天津市政协 作者:佚名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作为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分析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消费型国际大都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具备的特点

  1.经济整体实力强,经济社会开放水平高。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国际辐射力、影响力较高,借此集聚国际性、高端性消费资源。

  2.拥有发达的服务体系,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通过发达的服务业来满足各类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服务需求,通过高消费人群的集聚,推动以知识、技术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3.具备连接全球的交通、信息、物流设施体系。拥有发达完善的交通、信息和物流设施,以便将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市场和供给市场紧密连接起来。

  4.城市宜居宜游性高。具备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善的国际标准型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安全的城市发展环境,是典型的居民和游客友好型城市。

  5.思想交流活跃,创新能力强。高素质人才之间频繁、大规模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人力资本正向外部性较强,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

  二、对标消费型国际大都市,天津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的不足

  1.消费性服务业对城市发展引领不足。一般性消费和普通生活服务消费多,高附加值、高税收的消费性产业较少。高端化消费类产业和活动,如时尚会展、顶级娱乐赛事等业务涉及较少,消费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占比存在上升空间。

  2.文化消费特色不明显。城市风格不明显,旅游目的性和差异性不够。本地媒体弱势,对城市名片的打造和宣传较少。

  3.消费环境建设尚待提高。消费网点的联通性需要强化,服务质量和水平需要提高,影响游客消费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4.保守内向的传统地域文化。天津的传统地域文化中有保守内向的一面,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不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城市而言创新的意愿和能力不足。

  三、围绕推动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推动产业转型,发挥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以产聚人、以人兴产。推动吃、喝、游、娱、购等传统线下消费的网络化升级与文化服务拓展。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场景,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加强宣传,打造独特城市名片。结合幽默的曲艺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包容的建筑文化,将城市本土特色文化与都市现代文化相融合,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对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将传统地域文化打造成为当下的时尚文化。

  发展公共服务,树立国际大都市形象。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空间环境品质,提高城市人文生态综合魅力。完善国际化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主办国际活动,树立宜游宜居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改善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升交通、信息、物流设施网络的全球通达性,完善国际供应链体系。推进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大对不良市场行为的整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保障消费市场公平有序、安全放心。

  倡导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加强市民宣传教育,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通过地域间的交流,给外来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汲取其先进理念,进而让天津地域文化更具生机。采取多渠道的举措激励创新,形成人人创新的良好氛围。

  执笔人:张水波,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发言人:王燕凌,市政协委员,天津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tjszx.gov.cn/yzjy/system/2021/11/11/03000526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住建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协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协调研网 zxdy.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 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